中文词典网 Chinese.my
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

國語辭典 | 网典 | 康熙字典

國語辭典
字词:D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ㄉㄠˊ
  拼音: dáo




1.方言。指兩手交替將繩線拉回或繞好。如:「捯線」。

2.方言。指尋究線索。如:「這案子已捯出點頭緒來了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岛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ㄉㄠˇ
  拼音: dǎo




海中或湖中被水圍繞的小陸地。《史記.卷九四.田儋傳》:「田橫懼誅,而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,居島中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捣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ㄉㄠˇ
  拼音: dǎo




1.撞擊。如:「搗米」、「搗藥」、「叩頭如搗蒜」。

2.捶打。如:「搗衣」。

3.攻擊、攻打。如:「直搗敵人的巢穴」。

4.擾亂、攪亂。如:「搗亂」、「搗鬼」、「搗麻煩」。

5.損毀、破壞。《西遊記》第二五回:「我把你這猢猴!怎麼弄手段搗了我的灶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刀
 总笔画:2
  注音: ㄉㄠ
  拼音: dāo




1.武器名。一種用來砍殺,頗具殺傷力的兵器。如:「大刀」、「寶刀」、「軍刀」、「武士刀」。

2.切、削、剪、刻、割、斬的工具。多以鋼鐵製成。如:「菜刀」、「鍘刀」、「剪刀」、「鐮刀」、「雕刻刀」。

3.古代的錢幣。外形如刀。《史記.卷三〇.平準書》:「農、工、商交易之路通,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。」

4.量詞:(1)計算切割次數的單位。如:「老屠戶在那塊豬肉上劃了幾刀。」(2)計算紙張的單位。一百張為一刀。如:「一刀稿紙」。

5.姓。如明代有刀幹孟。

6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
  

  部首:心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ㄉㄠˋ
  拼音: dào




1.悲哀、傷感。《詩經.衛風.氓》:「靜言思之,躬自悼矣。」《漢書.卷四八.賈誼.贊曰》:「使時見用,功化必盛。為庸臣所害。甚可悼痛。」

2.憐惜、惋惜。如:「惋悼」、「嗟悼」。

3.畏懼、恐懼。《莊子.山木》:「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,危行側視,振動悼慄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盗
  部首:皿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ㄉㄠˋ
  拼音: dào




竊取或搶奪財物的人。如:「強盜」、「海盜」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。」《論語.陽貨》:「色厲而內荏,譬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盜也與。」



偷取、竊取。亦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。如:「掩耳盜鈴」。《荀子.不苟》:「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,險莫大焉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辵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ㄉㄠˋ
  拼音: dào




1.路途、途徑。如:「鐵道」、「河道」、「國道高速公路」。《論語.泰伯》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」

2.方法、道理。如:「頭頭是道」、「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」。《禮記.中庸》:「果能此道矣!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」

3.真理。《論語.里仁》:「子曰:『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』」

4.思想、學說。如:「老莊之道」。《論語.里仁》:「子曰:『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』」

5.技藝、技巧。《論語.子張》:「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致遠恐泥,是以君子不為也。」

6.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。參見「道家」條。

7.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。參見「道教」條。

8.道士的簡稱。如:「老道」、「貧道」、「一僧一道」。

9.宗教的教義、義理。如:「學道」、「得道」、「傳道」、「布道」。

10.古代行政區域名稱:(1)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,後增為十五道,相當於現在的省。(2)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。

11.量詞:(1)計算條狀物的單位。如:「三道黃線」、「一道閃電」。(2)計算有出入口設施的單位。如:「兩道門」、「多道關卡」。(3)計算題目、命令等的單位。相當於「則」、「條」。如:「十道題目」、「下一道命令」。(4)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。如:「省一道手續」、「上了兩道油漆」。(5)計算菜餚的單位。如:「總共有十二道菜。」

12.姓。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。




1.說、談。如:「常言道」、「一語道破」、「能言善道」、「說長道短」。《論語.季氏》:「樂節禮樂,樂道人之善,樂多賢友。」

2.用言語表示心意、情意。如:「道喜」、「道賀」、「道歉」、「道謝」。

3.以為、認為、料想。如:「我道是誰呢?原來是你來了!」《紅樓夢》第一一六回:「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,也不解是何意,只道是他的舊病。」

4.引導、指引。通「導」。《論語.為政》:「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明.馬中錫〈中山狼傳〉:「趙簡子大獵於中山,虞人道前,鷹犬羅後。」




由、從。《管子.禁藏》:「故凡治亂之情,皆道上始。」《史記.卷八.高祖本紀》:「太尉周勃道太原入,定代地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禾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ㄠˋ
  拼音: dào




1.植物名。禾本科稻屬,一年生草本。莖高三、四尺,結實累累成穗,有水稻和旱稻兩種。穎果橢圓,有硬殼,去殼後就是大米。以其黏性而言,可分蓬萊稻、在來稻兩種。若以成熟的先後順序言,又可分早稻、晚稻兩種。為亞洲國家重要的糧食作物。

2.姓。如春秋時秦國有稻黃。


  

  部首:足
部外笔画:10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ㄉㄠˋ
  拼音: dào




1.踩踏、踐踏。如:「赴湯蹈火」、「重蹈覆轍」。《書經.君牙》:「心之憂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」

2.頓腳、跳動。如:「手舞足蹈」。唐.李商隱〈韓碑〉詩:「愈拜稽首蹈且舞,金石刻畫臣能為。」

3.投身、投入。《史記.卷八三.魯仲連鄒陽傳》:「彼即肆然而為帝,過而為政於天下,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,吾不忍為之民也。」

4.遵循、實踐、履行。如:「循規蹈矩」。《穀梁傳.隱公元年》:「若隱者可謂輕千乘之國,蹈道則未也。」唐.韓愈〈爭臣論〉:「夫不以所居之時不一,而所蹈之德不同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彳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ㄜˊ
  拼音: dé




1.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。《論語.述而》:「德之不脩,學之不講。」

2.品行、作風。《論語.顏淵》:「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必偃。」

3.恩澤、恩惠。《論語.憲問》:「子曰:『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』」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且以文王之德,百年而後崩,猶未洽於天下。」

4.心意、信念。如:「一心一德」、「離心離德」。

5.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。

6.姓。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,後人以國為姓,簡姓德。




感激、感恩。《左傳.成公三年》:「王曰:『然則德我乎?』」《聊齋志異.卷一.王成》:「主人聞而德之,贈金五兩,慰之使歸。」



好的、善的。如:「德政」、「德譽」。《文選.袁宏.三國名臣序贊》:「恂恂德心,汪汪軌度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口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ㄉㄜ
  拼音: dē




嘮叼。參見「嘚啵」條。



1.形容馬蹄踏地的聲音。如:「嘚!嘚!嘚!遠方響起陣陣的馬蹄聲。」

2.趕驢、騾等牲口前進的吆喝聲。如:「王老頭往驢屁股一揮鞭,叫道:『嘚──走!』」

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ㄣˋ
  拼音: dèn




突然使勁用力拉。如:「別使大勁兒,小心把線㩐斷了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癶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ㄉㄥ
  拼音: dēng




1.上、升。由低處到高處。如:「登山」、「登峰造極」、「一步登天」、「捷足先登」。《禮記.中庸》:「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」宋.陳與義〈臨江仙.憶昔午橋橋上飲〉詞:「閒登小閣看新晴。古今多少事,漁唱起三更。」

2.進用、提拔。《管子.小匡》:「退而察問其鄉里,以觀其所能,而無大過,登以為上卿之佐。」唐.韓愈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〉詩:「昨者州前搥大鼓,嗣皇繼聖登夔皋。」

3.成熟。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「五穀不登,禽獸偪人。」宋.蘇軾〈荔支歎〉:「雨順風調百穀登,民不飢寒為上瑞。」

4.記錄、刊載。如:「登記」、「登報」、「登帳」、「刊登」。

5.科舉考試合格被錄取。唐.鄭谷〈贈劉神童〉詩:「還家雖解喜,登第未知榮。」《新唐書.卷一六八.劉禹錫傳》:「登博學弘詞科,工文章。」

6.收取別人物品時的敬詞。如:「拜登厚賜」。

7.北方方言。指穿。如:「腳登長筒靴」。《文明小史》第四九回:「上面套著棗紅鐵線紗夾馬褂,底下登著緞靴。」




姓。如三國時蜀國有登定。


  

  部首:口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ㄥ
  拼音: dēng




形容穿硬底鞋踩踏在地上所發出的聲音。如:「他噔噔噔的朝這邊跑來!」、「只聽到樓板『咯噔!咯噔!』的響,令人毛骨悚然!」


  

 简化字:灯
  部首:火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ㄉㄥ
  拼音: dēng




1.照明或作為他用的發光器具。如:「電燈」、「日光燈」、「紅綠燈」。

2.燃燒液體或氣體,用來對他物加熱的器具。如:「酒精燈」、「本生燈」。

3.佛法導向光明坦途,趨避邪惡黑暗,故稱佛法為「燈」。唐.杜甫〈望牛頭寺〉詩:「傳燈無白日,布地有黃金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毛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6
  注音: ㄉㄥ
  拼音: dēng

參見「毾㲪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竹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8
  注音: ㄉㄥ
  拼音: dēng




古代禦雨的器具,猶如現在的雨傘。《說文解字.竹部》:「簦,笠蓋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笠而有柄如蓋也,即今之雨繖。」《史記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傳》:「虞卿者,游說之士也。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。」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「簦,長柄笠。笠有柄者謂之簦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豆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ㄉㄥ
  拼音: dēng




古代盛肉食的器具,亦作為禮器之用。唐.高宗〈宗廟薦享別奠詔〉:「自今以後,宗廟薦享,爵及簠簋豋鉶,各宜別奠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竹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ㄉㄥˇ
  拼音: děng




1.品級、次第。如:「上等」、「甲等」、「劣等」、「高人一等」。

2.種、類。如:「何等人物」、「這等事情」。《紅樓夢》第一一五回:「在弟是庸庸碌碌一等愚人,忝附同名。」

3.表類數之詞:(1)表複數。如:「我等」、「爾等」、「一干人等」、「紐約、倫敦、東京等世界金融中心。」(2)表列舉不盡。如:「我每天單是孩子的事都忙昏了,其他如廚房等等的事就更不用說了。」

4.一種小型的秤。用來稱金、銀、藥物等少量物品的衡器。《警世通言.卷二二.宋小官團圓破氈笠》:「便取出銀子,剛剛一塊,討等來一稱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二:「大等秤進,小等秤出。」俗稱為「等子」、「戥子」。




1.待、候。如:「等車」、「等一會兒」。《西遊記》第一四回:「你往那裡去來?教我行又不敢行,動又不敢動,只管在此等你。」

2.相同、相齊。如:「相等」、「等於」、「均等」、「平等」、「高低不等」。


  

  部首:戈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ㄉㄥˇ
  拼音: děng

參見「戥子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几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無靠背的坐具。如:「板凳」、「長凳」。《紅樓夢》第六二回:「都走來看時,果見湘雲臥於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,業經香夢沉酣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土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1.棧道。《文選.張衡.西京賦》:「即乃珍臺蹇產以極壯;墱道邐倚以正東。」《讀史方輿紀要.卷三九.山西一.五臺》:「危墱于霄,喬林拂日。」

2.排水道。《文選.左思.魏都賦》:「墱流十二,同源異口。畜為屯雲,泄為行雨。」北魏.酈道元《水經注.濁漳水注》:「魏武王又堨漳水迴流東注,號天井堰,二十里中作十二墱,墱相去三百步,令互相灌注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登山的小路。《字彙.山部》:「嶝,登陟之道。」《樂府詩集.卷三二.相和歌辭七.南朝宋.沈約.從軍行》:「雲縈九折嶝,風卷萬里波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邓
  部首:邑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1.國名。曼姓。周時所建。故址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鄧縣,後為楚所滅。《說文解字.邑部》:「鄧,曼姓之國,今屬南陽。」

2.地名:(1)春秋時魯地,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汶河以南,運河以北一帶。《左傳.隱公十年》:「公會齊侯、鄭伯于中丘,癸丑,盟于鄧,為師期。」晉.杜預.注:「鄧,魯地。」(2)春秋時蔡地,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郾城縣東南。(3)戰國時魏邑,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孟縣西南。《史記.卷五.秦本紀》:「(昭襄王)十六年,左更錯取軹及鄧。」張守節正義引《括地志》:「故鄧城在懷州河陽縣西三十一里,並六國時魏邑也。」

3.姓。如三國時魏國有鄧艾,清代有鄧廷楨。


  

  部首:阜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1.階梯、石階。通「蹬」。《說文解字.阜部》:「隥,仰也。」清.段玉裁.注:「仰者舉也。登陟之道曰隥。」《新唐書.卷八三.諸帝公主傳.中宗八女傳》:「司農卿趙履溫為繕治,累石肖華山,隥彴橫邪,回淵九折,以石瀵水。」

2.山坡、險坡。《玉篇.阜部》:「隥,險阪也。」《穆天子傳》卷四:「天子南還,升于長松之隥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石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石階。宋.蘇軾〈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〉詩:「南望功臣山,雲外盤飛磴。」清.蔣士銓《冬青樹》第二九齣:「都認做鬼門關程途幽渺,哪知是俺上青雲梯磴逍遙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目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1.惡意的看人。常表示憤恨或不滿。如:「這個路人很不高興的瞪了對方一眼。」

2.睜大眼睛直視。如:「他把眼睛都瞪圓了。」《晉書.卷九四.隱逸列傳.郭文》:「文瞪眸不轉,跨躡華堂如行林野。」




怒目而視。《舊唐書.卷一九〇.文苑列傳下.杜甫》:「甫性褊躁,無器度,恃恩放恣,常憑醉登武之床,瞪視武曰:『嚴挺之乃有此兒。』」


  

  部首:足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9
  注音: ㄉㄥˋ
  拼音: dèng




1.腳底踩在某物,用力往前跳。《西遊記》第七回:「將身一蹤,跳出丹爐,唿喇的一聲,蹬倒八卦爐。」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一回:「藍嫂你聽聽,不是貓把瓦蹬下來了哇!」

2.穿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一回:「在帳子裡穿好了衣服,下了床,蹬上鞋子。」


  

  部首:人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ㄉㄧ
  拼音: dī




1.上下距離小,或離地面近。與「高」相對。如:「低處」、「低空飛過」。《文選.謝朓.敬亭山詩》:「交藤荒且蔓,樛枝聳復低。」宋.文天祥〈正氣歌.序〉:「單扉低小,白間短窄。」

2.低下。指身分、能力、程度等而言。唐.李白〈登黃山凌歊臺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〉詩:「空手無壯士,窮居使人低。」

3.價較便宜的。宋.蘇軾〈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.金橙徑〉詩:「金橙縱復里人知,不見鱸魚價自低。」

4.形容興趣不高或情緒不好。如:「只要下雨天,我出門的興致就低了。」、「自從落榜後,他的情緒一直很低。」

5.形容聲音很小。如:「你說話的聲音太低了,別人可能聽不清楚。」




1.俯、向下彎。如:「低身」、「低頭不語」。

2.放低、垂落。《文選.謝惠連.雪賦》:「願低帷以昵帎,念解珮而褫紳。」唐.李端〈代棄婦答賈客〉詩:「鳴環動珮恩無盡,掩袖低巾淚不流。」




1.低矮的。如:「夜幕低垂」、「黃昏時,太陽低懸在海平面上。」

2.輕聲的。宋.姜夔〈過垂虹〉詩:「自作新詞韻最嬌,小紅低唱我吹簫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女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ㄉㄧˋ
  拼音: dì




1.古代女子同事一夫,年長者稱年幼者為「娣」。《爾雅.釋親》:「女子同出,謂先生為姒,後生為娣。」晉.郭璞.注:「同出謂俱嫁事一夫。」《詩經.大雅.韓奕》:「諸娣從之,祁祁如雲。」

2.古時泛稱妹妹。《國語.晉語一》:「(驪姬)生奚齊,其娣生卓子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女子同生,謂後生為娣。」

3.古時稱丈夫的弟媳為「娣」。《儀禮.喪服》:「《傳》曰:『娣姒婦者,弟長也。』」漢.鄭玄.注:「娣姒婦者,兄弟之妻相名也。長婦謂稚婦為娣婦,娣婦謂長婦為姒婦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竹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ㄉㄧˋ
  拼音: dì




1.次序、等級。如:「次第」、「等第」。《後漢書.卷九.孝獻帝紀》:「九月甲午,試儒生四十餘人,上第賜位郎中,次太子舍人,下第者罷之。」

2.用於整數數詞之前。表事物的順序或等級。如:「第一」、「第二」。

3.科第。科舉榜上的次第。如:「登第」、「落第」、「及第」。唐.韓愈〈柳子厚墓誌銘〉:「雖少年已成人,能取進士第,嶄然見頭角。」

4.古時指王公大臣或富貴人家的住宅。如:「府第」、「宅第」、「書香門第」。唐.柳宗元〈梓人傳〉:「裴封叔之第,在光德里。」




1.評定。《漢書.卷六四下.王襃傳》:「所幸宮館,輒為歌頌,第其高下,以差賜帛。」

2.科舉考試應試及格。唐.岑參〈送胡象落第歸王屋別業〉詩:「看君尚少年,不第莫悽然。」唐.白居易〈與元九書〉:「既第之後,雖專於科試,亦不廢詩。」




但、儘管。《史記.卷六五.孫子吳起傳》:「君第重射,臣能令君勝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目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ㄉㄧˋ
  拼音: dì




1.微微斜視。《玉篇.目部》:「睇,傾視。」《楚辭.屈原.九章.懷沙》:「離婁微睇兮,瞽以為無明。」

2.看、注視。晉.陶淵明〈閒情賦〉:「仰睇天路,俯促鳴絃。」清.莊棫〈蝶戀花.城上斜陽依綠樹〉詞:「凝睇窺君君莫誤,幾多心事從君許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玉
部外笔画:3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ㄉㄧˋ
  拼音: dì

參見「玓瓅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金
部外笔画:3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ㄉㄧˋ
  拼音: dì




1.一種古代的刑具。加之於犯人腳上的鐵鐐,稱為「釱」。《漢書.卷六六.陳萬年傳》:「或私解脫鉗釱,衣服不如法,輒加罪笞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鉗在頸,釱在足,皆以鐵為之。」

2.車轄,車軸端頭的鐵鍵。《漢書.卷八七.揚雄傳上》:「陳眾車於東阬兮,肆玉釱而下馳。」唐.李頎〈鄭櫻桃歌〉:「鳴鼙走馬接飛鳥,銅釱瑟瑟隨去塵。」

3.化學元素。釔的舊譯。




套上腳鐐。《史記.卷三〇.平準書》:「敢私鑄鐵器煮鹽者,釱左趾,沒入其器物。」司馬貞索隱引張斐〈漢晉律序〉云:「狀如跟衣,著左足下,重六斤,以代臏,至魏武改以代刖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巾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ㄉㄧˋ
  拼音: dì




1.天子、君主。如:「稱帝」、「先帝」、「三皇五帝」。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:「秦所以急圍趙者,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。」

2.天神,宇宙的主宰。如:「上帝」、「天帝」、「玉皇大帝」。《左傳.僖公十年》:「夷吾無禮,余得請於帝矣。」

3.泛指其他尊貴的神。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上》:「吾子,白帝子也,化為蛇,當道,今者赤帝子斬之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羊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ㄉㄧ
  拼音: dī




公羊。《漢書.卷五四.蘇武傳》:「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,使牧羝,羝乳乃得歸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羝,牡羊也。」《文選.郭璞.遊仙詩七首之一》:「進則保龍見,退為觸藩羝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衣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ㄉㄧ
  拼音: dī




袛裯:貼身的內衣。《說文解字.衣部》:「袛,袛裯,短衣也。」《後漢書.卷三一.羊續傳》:「其資藏唯有布衾、敝袛裯,鹽、麥數斛而已。」


  

  部首:革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8
  注音: ㄉㄧ
  拼音: dī




1.古代用皮革製成的鞋子。即靴。《廣韻.上聲.齊韻》:「鞮,革履。」漢.桓寬《鹽鐵論.散不足》:「古者庶人賤騎繩控,革鞮皮廌而已。」唐.韓翃〈送巴州楊使君〉詩:「前驅錦帶魚皮鞮,側佩金璋虎頭綬。」

2.中國古代西北一帶外族的稱呼。唐.釋慧琳《一切經音義.卷八五.辯正論音》:「鞮,比狄、西戎號也。」

3.職官名。參見「鞮鞻」條。

4.姓。如春秋時晉國有邑名銅鞮,後人以地名為姓。


  

  部首:艸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ㄉㄧ
  拼音: dī




蓮花的果實,即蓮子。《文選.王延壽.魯靈光殿賦》:「綠房紫菂,窋吒垂珠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水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ㄉㄧ
  拼音: dī




1.點狀的液體。如:「水滴」、「雨滴」、「汗滴」。

2.量詞。計算液體下滴數量的單位。如:「幾滴雨」、「兩滴眼淚」、「數滴汗水」。




液體呈點狀往下掉。如:「汗水直往下滴。」、「滴上眼藥水。」南唐.李煜〈憶江南.多少淚〉詞:「心事莫將和淚滴,鳳笙休向月明吹。」宋.陸游〈江上對酒作〉詩:「把酒不能飲,苦淚滴酒觴。」


完整 | 简易   资料数 : 23634 页数: 3/591
第一页 | 上一页 | 下一页 | 最后页

欢迎光临!
检索方法
1、支持简繁字词检索。

2、一般字词检索,如输入:
   
   字典
   科技大学……等

3、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,如输入:
   勤劳,懒惰
   努力,挺进,团结
   整齐,纷乱,健康,虚弱……等

4、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,即可查看释义。